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勇立潮头逐浪高 一脉黄河气象新开云体育- 开云体育官方网站- APP
开云体育- 开云体育官方网站- 开云体育APP
实施黄河宁夏段河道治理工程,加高中卫段堤防6.65公里,加培平罗段堤防9.55公里,建设防汛道路6段41.4公里,建设河道控导、堤岸防护工程28处,黄河宁夏段河道治理主体工程建设任务计划2025年7月全部完成。工程建成后,标准化堤防将达到430公里,实现黄河宁夏段标准化堤防全线闭合。结合现有堤防和控导工程等,同步规划建设亲水平台、人行栈道、慢行步道、休闲驿站,打造群众休闲娱乐、亲近黄河的“打卡地、新地标”。
在堤防内,我区实施黄河滩地生态修复和绿色补植工程;在堤防外,加强沿岸护堤林建设。利用现有标准化堤防,开发建设黄河左岸青铜峡至惠农区段190公里自行车赛道和黄河右岸青铜峡至银川段42公里马拉松跑道。深化河湖长制,保持河湖“四乱”问题动态清零,保证黄河干流水质优良、支流“一河清水”汇入黄河。开展水系连通、水美乡村、美丽河湖建设,加快河湖生态环境复苏,为群众提供亲水近水良好环境。围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建成了“南有水利博物馆,北有宁夏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展示中心”的黄河文化集中展示窗口,编撰出版水文化丛书,搜集整理宁夏灌溉历史文物,挖掘梳理水文化历史故事等。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更多更优生态产品,着力打造风景秀丽、山水秀美、各业融合、特色鲜明的水土保持增绿富民示范样板。
我区全力推进“一河三山”生态保护和修复,实行以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系统治理。先后实施北部绿色发展区防护林建设工程、中部防沙治沙工程、南部水源涵养建设工程、自然保护地生态修复工程等项目,5年共完成营造林668万亩、草原生态修复139万亩,其中荒漠化治理270万亩。统筹推进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保护修复和盐碱耕地改良,规划“三北”工程宁夏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治理总任务820万亩,截至目前,共完成治理任务344万亩。贺兰山生态区域在全面完成保护区内外综合整治的基础上,转入系统治理阶段,生态屏障功能持续巩固提升;六盘山生态区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态系统自愈能力明显增强;罗山生态区域水土流失、荒漠化、草原退化等问题得到有效控制。贺兰山保护区生物链进一步完善,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动植物种数较1985年增加573种。
在社会保障方面,宁夏不断健全各项待遇调整机制,连续20年调增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7年提标计划”已使月平均养老金达到299元。工伤保险待遇提高,伤残津贴人均标准达4233元每月,失业保险金标准从最低工资标准的75%提高到90%。此外,宁夏在全国率先实行病残津贴制度,最低标准为每人每月600元。截至2024年底,全区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28.93万人、126.89万人和149.51万人。
在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中,宁夏成效显著。21名省级领导包抓9个重点县,市、县干部下沉240个移民村,通过产业扶持、就业帮扶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搬迁群众年收入稳步攀升至16481元,增速达8.9%,高出全国农村2.6个百分点。5380个致富项目扎根安置区,4.35万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就业率达92.36%。501所中小学、180所幼儿园和227处卫生室守护移民村的教育与健康事业发展。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等1镇11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行列。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攀高向强,培育了一批专注于产业技术基础、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基础工艺等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和名企品牌: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宁夏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成为国家级“单项冠军”,全球最快的高铁列车用上“宁夏造联系枕梁”,长征火箭用上“宁夏煤制油”,蒙牛宁夏全数智化工厂获评全球首个乳业“灯塔工厂”,吴忠赛马等3家企业获评首批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吴忠市、固原市分别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和国家“双千兆城市”。围绕枸杞、葡萄酒等重点产业,加快建设上下游衔接配套的全产业链;通过构建统一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形成全区数字乡村大平台、大网络、大服务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架构,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通过大数据中心和智慧农业云平台,实现农业数据资源的数字化、标准化管理……
宁夏深度推进产业转型,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推进“六新六特六优+N”产业,协调推进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进一步推动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清洁能源、数字信息、特色农牧业、文化旅游等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构建体现宁夏优势、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打造“世界葡萄酒之都”“中国算力之都”“中国枸杞之乡”“中国氨纶谷”“中国绿氢谷”等全国重要产业基地,加快培育智能算力、人工智能、新型储能、绿色氢能、绿色环保、生物制造、量子科技、低空经济、生命健康等新兴和未来产业,大力支持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赛道发展,汇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我区“四水四定”列入全国人大黄河保护法实施成效调研报告,成为改革发展“金字招牌”,“合同节水+水权交易”入选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吴忠市利通区、海原西河灌区成为全国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截至去年底,我区累计完成排污权交易741笔、金额4959万元,交易量达5744吨,在沿黄九省区和西北五省区中率先实现跨市域交易,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962.05万吨,成交金额20.8亿元;近四年,全区盘活利用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29.97余万亩,探索推行弹性年期出让等多元化供地模式,累计供地226宗2.05万亩,成交价款32亿元,企业拿地成本减少50%;建立“六级”网格化监管体系,储备补充耕地指标累计23.664万亩,化解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4.78万宗,累计化解城镇住宅“难”历史遗留问题23.3万户,惠及70多万名群众;加快推进“三权分置”改革,全区林地确权面积达1434万亩,确权率97.3%,累计颁发林权类不动产权证书2.9万本。构建“政府+银行+担保+保险”的林业金融服务机制,创新开发“林权+”林业经营预期收益权等产品,全区林权抵押贷款余额8亿元;探索“以地换林”“以林养林”新途径,2024年发展林下经济382.7万亩,产值10.7亿元,培育林下经济经营主体960家。